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茄子之交
汪曾祺什么时候认识的王世襄?不知道。老头儿没说过,我们也没打听过。
这两个人,一个搞文学创作,一个搞文物研究,专业上没什么交集,不过有一件事他们都感兴趣,那就是烹饪。促进两人交往的媒介,则是《中国烹饪》杂志。
在饮食圈里,王世襄先生很早就有名气了。《中国烹饪》创刊时,他就是顾问之一。1983年,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实际上就是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在北京举办时,王世襄先生是三名特邀顾问之一,另外两人是溥杰先生和北大教授王利器先生。那时我刚到《经济日报》工作,参与了大赛稿件编辑,还到人民大会堂的赛场转悠过两次,隔着玻璃门看见几位老先生品评菜点。当时,我们家老头儿连隔着玻璃门看热闹的资格还没有呢,盖因他连一篇谈吃谈喝的文章还没写,没人知道汪曾祺还懂点儿美食。直到1985年之后,老头儿开始写点这类文章,慢慢有了些名气。
不过,汪曾祺对中国饮食文化一直很有兴趣。20世纪50年代他买过一本《东京梦华录》,时不时就要翻翻,还在书里夹了不少小纸条,准备写文章时参考。我初到报社时,搞过两年商业报道,经常去位于北京西单的原商业部大楼。大楼一侧有个中国商业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里面卖的书有一套“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一本也就三五毛钱。我陆续给老头儿买过一些,他看得都很仔细,特别是《随园食单》《清异录》几本,就放在手边。他在文章中说自己发明的塞馅回锅油条,油炸后十分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这个“声动十里人”
,就是从《清异录》中抄来的,如今却成了他笔下的“金句”
。这可真是应了一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
再后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不用我买了,《中国烹饪》送。我手头现在还有几本盖着“中国烹饪编辑部赠阅”
图章的小册子,都是从家里“赅搂”
来的。送书人当然有图谋,要他写稿。老头儿在《中国烹饪》上发的文章不算多,但有两篇与王世襄先生有关。1990年,他曾经编过一本小书《知味集》,书的《征稿小启》和《后记》都在《中国烹饪》上刊登过,而且是在同一期。显然是书编好后要找个地方广而告之一下,增加点销路。
汪曾祺在《后记》中说,这本书里只有王世襄先生的文章谈到了糟熘鱼片这样的大菜,其余都是小吃之类,未免有些欠缺。在家里聊天时,老头儿对王世襄先生的评价还要高。他和我说过,这本《知味集》只有两个人的文章够水平,一个是王世襄,一个是李一氓(汪曾祺当然不在参评之列)。这两个人首先是真懂吃,再有是会写文章。老头儿平常看着随和,但是绝不轻易说某人的东西写得好,衡文标准相当高。这本《知味集》收录了王世襄先生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鱼我所欲也》,一篇是《春菇秋蕈总关情》,而且排在很靠前的地方。其余作家一般只收录一篇文章。
王世襄先生对汪曾祺也还认可。我们家有一本《中国名菜谱·北京风味》,是王世襄先生送给老头儿的,这本书的序言是他写的。书上还有他的题词,挺客气的。王世襄先生还送过老头儿一些杂著,老头儿也都看得津津有味,他本来就喜欢翻杂书。我手头有一本王先生编著的《北京鸽哨》,内页写的是:“曾祺先生一哂王世襄奉九〇元月。”
汪曾祺和王世襄还打过一场“笔墨官司”
,就在《中国烹饪》上。挺热闹。先是老头儿在1990年年末发表了一篇《食道旧寻》,是为一本书《学人谈吃》写的序言。文章中说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他所知就是王世襄。还说王世襄先生到朋友家做几个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都是自己带去。据说连圆桌面都是自己用自行车驮去的。有一次王世襄用一捆大葱做了一个“焖葱”
,结果把所有的菜都盖下去了。汪曾祺最后提议,王世襄先生等人做的菜,可以叫“名士菜”
。这个“焖葱”
的故事,老头儿以前在家里说过多次,觉得实在有创意,能把最普通的食材做成人人叫绝的美味。这和他的美食主张很是契合。
转过年,王世襄先生在《中国烹饪》上发表了一篇《答汪曾祺先生》,对老头儿文章中一些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了说明,特别指出自己并无驮着圆桌面去人家做饭的“韵事”
。文章还发布了一些王家菜的烹饪要点,其中就有“海米烧大葱”
即老头儿文章中所说的“焖葱”
,最后说他做的菜叫“学人菜”
“名士菜”
都不合适,称为“杂和菜”
倒还行。老先生实在是过于谦虚。王世襄先生为《知味集》写的两篇文章和这篇《答汪曾祺先生》,后来都收入他的自编文集《锦灰堆》中,可见还是挺当回事的。
除了文字交往,两个人还共同参加过一个小团体,名曰“美食人家”
,其实就是吃喝会。创始会员一共十二人,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范用先生是财务,王世襄是会长,会员还有丁聪、杨宪益、吴祖光、汪曾祺、冯亦代、许以祺、黄宗江、冒舒湮、方成、黄苗子,都是有些意思的人。这个吃喝会的发起日期是1996年7月14日,虽然成员名头不小,但计划考察的菜品也只是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之类的家常菜,当时这些人都还没什么余钱。吃喝会的活动没搞几次,老头儿就去世了,也不知后来怎么样了。
老头儿住在京城蒲黄榆的时候,王世襄来过家里一次。那是个大夏天的周末,他从天坛的红桥市场骑车过来,穿了件和尚领的背心,下面是大裤衩子、凉鞋,不穿袜子。手里提溜着那个著名的用捆扎带编成的菜筐。那模样,和胡同里常见的大爷差不多。当时老先生已经快八十了,赶到我们家,就是觉得红桥市场卖的茄子不错,送两个给汪曾祺尝尝鲜。
汪曾祺和王世襄能有“茄子之交”
,《中国烹饪》应该起了点儿作用。
简介关于师姐她弱不禁风(无男主群像文,已捉虫,放心观看。)作为宗门的废物大师姐,青洛每天不是吃饱了睡,就是睡饱了吃,日子快活似神仙。全宗门上上下下都嫌弃她,只有她那些师弟师妹全力维护她。二师妹我那大师姐柔弱无力。三师弟我那大师姐手无缚鸡之力。四师弟我那大师姐老老实实勤于修炼。五师妹我那大师姐善良美丽勇敢可爱。直到有一天,她们看见她一掌拍下,险些将一只高阶妖兽给拍死了。对上四双震惊的眼,青洛注男性角色会说明,不说明的都是女性。...
一声龙吟震天下,万千龙气入青州。皇甫青,字无双,师承戟圣李彦,武道大成之后下山,收九大猛将,从青州开始,立青龙山,建青龙关,占山称帝,下封九王,雄踞一方。黄巾之乱后,他化龙而起!以青州为基础,带领九兄弟,征战天下,一统乱世。之后,人间无趣,他便携众兄弟,踏入修仙界,再创造辉煌,开宗立派,成为一代传奇。三国第一悍匪...
简介关于我被骗入缅北那三年我本来是一名网管,被骗入缅北缅东三年,真实经历过生死逃亡,侥幸回国被判刑。我亲身经历过缅北十大酷刑之电击水牢蚂蚁上树等。在地狱三年,我亲眼所见毒骡开火车断肢活埋器官暗网拍卖各种奴等你无法想象的世界。所谓,蚂蚁缅北,遍地魔鬼缅北缅北,有去无回。我用血的教训告诉你,不要去缅北,不要去缅北,不要去缅北。那里没有高薪暴富,只有血腥杀戮,没有小哥哥小姐姐,只有魔鬼和扶手。我也规劝那些诈骗犯们,赶快回家吧!不回来,香蕉地风尘场所公海的鲨鱼肚就是你最终的归宿!...
简介关于重回七零娇养糙汉老公赵菁重生了。重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下乡目的地,去隔壁向阳大队找老公。在赵菁眼里,自家老公是温和有礼,儒雅稳重!可重生后,第一次见面,赵菁却惊讶无比这个一身反骨,又凶又狠还不理人的男人,是未来那个温柔守护她的老公吗?!顾洲,三岁起便跟着被他爸举报的外公外婆和母亲前往农场改造,受尽苦头,十岁的时候,外婆劳累去世,母亲也因病去世,外公带着他来到了向阳大队。却依旧只能住牛棚,受村民排挤,养成了冷漠的性子。没人愿意靠近顾洲,直到大队里来了个名叫赵菁的女知青。她又娇又美,比所有人都好看,还很聪明善良,据说来大队之前,救了镇里领导的孩子。大队里的人都很喜欢她,偷偷讨论,这样一个凝脂美人,以后要嫁给谁!赵菁不知什么时候知道了村子里在讨论她,她悄悄站在顾洲身边,轻声说嫁给你,好不好?顾洲掐住赵菁的腰,语气凶狠,手里动作却很轻嫁给我,你就一辈子都不能离开我的身边!赵菁笑得漂亮求之不得。...
一朝重生,她成了女扮男装腹黑下流哦不,腹黑风流的小少爷。偶尔虐虐渣,手撕白莲花,撩拨女粉掰弯男粉做人生赢家。原以为可以美女绕膝,三千佳丽,却不想意外招惹了个大腹黑,从此春宵苦短,四肢发软。某天,记者采访,小少爷,请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唐微小但笑不语。左手握着金手指,右手牵着忠犬老公,不走上人生巅峰都白瞎了这坑爹的重生!推荐姑娘完结文Hello,校草大人!,女扮男装甜宠一对一,欢迎入坑O∩∩O微博云起微姑娘...
创业致富甜宠团宠前世,林知瑜作为餐饮集团大佬被人算计,意外重生到八十年代一个怂唧唧的小媳妇身上。小媳妇被闺蜜骗钱,被闺蜜的弟弟骗感情,被大姑挑拨跟家人的关系,被亲奶奶以孝顺的名义搜刮,怂唧唧地只知道压榨自家性格内敛的丈夫,还委屈了可爱的女儿。重生一世,林知瑜绝对不会再怂半分,养鲫鱼,种蔬菜,开酱菜厂,创办餐饮集团,带着家人勤劳致富,顺手收拾各路渣渣。内敛的丈夫开始明目张胆不分场合地疼媳妇。把全部的工资交给她,媳妇,你想怎么花都行,我支持你。又给她捏肩捶腿,媳妇,你辛苦了。...